小時候,還記得母親會在書局張羅不同的教具,
中文及英文的圖咭是必買的,
當年的數學教具不算多,
教具就滲入在日常生活當中,
看「時鐘」,學習「付款」就是活生生的教學。
當然,母親大人亦會努力地觀看相關書籍,
了解不同的專家的想法…..
記得第一年入職特殊學校工作,
看到不少前輩拿著一抽兩袋「寶貝」上課,
不同學科也有不同的「寶貝」。
記得作為「新人」,
放工後三五成群一起討論如何製作及使用教具,
氣氛良好。
近年,在學校的教學上,
看到一種現象,
使人憂心忡忡,
由教育局為首大力推動電子學習,
教師的「教學」跟「教學生命」定必綑綁在一起,
「電子潮流」頓成風氣,
教師的教學亦漸漸被「電子潮流」主導,
當然,我不是否定「虛擬教具」的價值。
然而,又有多少人考慮「虛擬教具」對孩子的意義呢?
我亦會在稍後的文章再作分享。
實體及虛擬教具近年大力興起,
不少人擁抱着「得教具,得未來」的心態,
這心態又能否跟「孩子為本」、「因材施教」的想法同行?
教與學,既是專業,亦是藝術。
縱觀今天,「教具」質素比昔日提昇了,
書展來臨,更見不少機構大力推銷教具,
希望各位教師及家長深思期望的「教育哲學」,
再多了解教具的本質及意義。
但願,我們的孩子不被成為「教具」的奴隸。
Comments